精彩推荐

商业竞争:是让自己变得更好还是把别人说得更糟?

2013-11-4

新华社北京11月3日专电题:商业竞争:是让自己变得更好还是把别人说得更糟?

  新华社记者罗宇凡、华晔迪

  深秋时节,湖南省警方的一次跨省拘捕不仅让人们的目光聚焦在一位涉嫌收受贿赂、进行虚假报道的记者身上,更让人们注意到当事企业遭遇的各种“明枪暗箭”,而事件背后隐约透露出的商场“暗战”更是成为坊间津津乐道的话题。

  俗话说“商场如战场”,不断在竞争中壮大自己的战争原则似乎从一开始就适用于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竞争。不过,不知从何时开始,中国某些商业竞争的“味道”开始发生变化,很多企业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产品、服务、渠道的争夺,而开始用起了各种各样非常规的“武器”——精心安排的公关陷阱、连绵不断的商业诉讼、铺天盖地的口水抹黑……回顾过去几年的财经大事,几乎年年都有花样繁多、不择手段的商业攻防大战曝光:

  2010年10月,蒙牛员工涉嫌毁谤伊利儿童成长牛奶的“安勇事件”曝光,随之浮出水面的不仅是国内两大乳业巨头之间的“明争暗斗”,更是将利用公关公司编造竞争对手产品丑闻的利益链条公之于世。“安勇事件”不是企业竞争中第一起通过媒体背后抹黑、毁谤攻击的竞争,显然也没有成为最后一起。

  2011年,“王老吉商标”案进入仲裁程序,广药集团与加多宝对簿公堂,虽然商标归属的结果最终尘埃落定,但广药集团与加多宝却都无法做到“内心平静”。之后的两年间,双方相继在“红罐”问题上、配方问题上反复纠缠,媒体上互相攻讦之声不绝于耳,法庭上双方诉讼之请连绵不断,你方唱罢我登场,原告做完做被告。

  2012年,京东、苏宁、国美电商价格战8月开打,结果却是三方高层铺天盖地、夹枪带棒的“豪言壮语”代替真金白银的降价促销成为竞争的主角,价格战演变成口水战,除了赚足公众的眼球,并未给广大消费者带来太多的实惠。此后,口水战似乎也变成了电商间竞争的常用手段,被反复使用。

  ……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回顾这些比戏剧更有戏剧性的商场大战,从公关抹黑、毁谤造谣,到对簿公堂、口水大战;从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到借刀杀人的“暗战”剧情……铺天盖地的新闻中,产品如何、服务怎样已经不再是人们关心的重点,企业或义正词严,或楚楚可怜,或刺刀见红,或指桑骂槐的种种戏码成为中国部分企业“竞争”的主要表现形式。商业竞争正在从产品、服务之争演变为手段、方式之争,更让人担心的是,这些所谓的“竞争手段”不少已经超出了一般人对公平竞争和商业道德的理解,开始变得无规则可循,无底线可守。

  不过,无底线的商业竞争,结果与初衷大多会背道而驰,一旦某家企业率先发难,竞争对手之间无休止的争吵和互相设计便会拉开序幕,在经历一场集体内耗之后,攻守双方收获的只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双输结局。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保护正当竞争是发展经济的必然要求,因为只有立足于产品质量、服务水平、盈利模式、管理能力的较量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做到优胜劣汰。从这个角度上看,越来越多不择手段的商战,暴露的恰恰是企业真实竞争力的捉襟见肘。在产品同质化、盈利模式高度相似、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等问题没有突破的情况下,企业在竞争中更多思考的应该是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好,而不是如何让别人显的更糟。否则,再高明的策略,再有效的攻势,最终都会变得毫无意义。(完) 

------------------------------------------------------------------------------------------------------------------------------------------------------------------------------------                                                                                                                                    济南小康机械有限公司

 >>  一位私营企业主注册公司垫资全过程
 <<

网站建设中国千舟